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1、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变得更好

晓书童 晓书童频道 2023-03-21

点上方绿色标示

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1、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变得更好


Hi,我是晓书童,春天来了,希望你的心情也能和窗外的景色一样,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明亮。这段时间换季,流感高发期,我全家都生病了,现在我也还没好,说话很费劲,声音也嘶哑,还请见谅。

今天开始,我会用3期节目和同学们聊一本轻松且治愈的小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个轻松的小故事,带我们去了解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浅显易读,又不失专业性。

         

它讲述了抑郁的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重新找回快乐的故事。故事中的苍鹭就是作者罗伯特·戴博德的化身,他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很可惜,作者戴博德在3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享年87岁。

而他留下来的这本书,成为了英国国民级的心理咨询入门读物。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从1997年畅销至今,就在戴博德去世的2020年的8月,这本书在中文版世界出版,2年多的时间畅销了300多万册,豆瓣上有12万人参与评价,获得了8.4的高分。无数的人借由这本书第一次的深入了解自我,得到了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有咨询师就说: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咨询产生了兴趣,有的来访者第一次来做咨询,包里就装着这本书。他们说:“这本书给了我找个人聊聊自己的勇气。”

其中包含了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有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有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有明星,有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抱有抵触,觉得这就等于我承认自己有问题,我有心理疾病。但这本书让人们了解到:这不是医生在救治患者,而是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的平等交流。

“蛤蟆先生”来到中国的第一位推荐人,心理学家李松蔚说:

这本书让人第一次感觉到“心里有些说不出来的东西,终于被看到了。”我们都背负着相似的辛苦走得太久了,才会在这个童话故事里找到共鸣。

有时候辛苦并不表现为外在的缺失,反倒是像蛤蟆先生这样,衣食无忧,给人感觉热情洋溢的人,但心里却藏着另外一个,孤独的,另类的,不被满意的自己。

几十年如一日地把这个人藏起来,当然有够辛苦的。

我们都和蛤蟆一样,从小便开始隐藏自己,然后遵循着外界“权威”的声音:怎样的人生是值得的?优秀的人应该要怎么做?仿佛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自己说了并不算,而必须接受他人的指派。

所以不难想象,当蛤蟆先生有一天发现,自己的人生并没有被这些条条框框锁定。无论别人怎么看,他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的时候,会激发出读者多少的共鸣。就像是一个划时代的宣言:人们开始思考我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我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状态不太好,开心不起来,烦躁,压抑,爱发脾气,希望得到帮助变得好一些,那就和我一起来看看蛤蟆先生的故事吧。

人生总有不如意,但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变得更好。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蛤蟆先生是英国国民童话《柳林风声》里的一个人物,就相当于孙悟空对我们来说一样的家喻户晓。蛤蟆是个打扮时尚、爱吹牛、爱冒险的富三代。他有三个好朋友,胆小怕事但又体贴善良的鼹鼠;关心朋友,但总絮絮叨叨的河鼠;具有领袖风范,智慧又威严的獾。

在《柳林风声》冒险故事结束之后的一天,那个一直神采奕奕的蛤蟆一反常态,变得郁郁寡欢。他独自躲在屋子里,就连起床洗漱的力气都消失了。

朋友们发现之后,都跑去照料他,鼓励他,希望能帮他振作起来。蛤蟆放声大哭:“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朋友们越是劝说,他反而越是悲伤抑郁。

大家意识到,蛤蟆需要某种帮助,而这种帮助是作为朋友没法给到的,因此一致决定,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这一天,蛤蟆来到了苍鹭医生的咨询室,书盈四壁,中间放着一张大大的书桌。苍鹭走了进来,个子很高,看上去就富有智慧。他在蛤蟆的对面坐下,道过早安之后,便一言不发地看着蛤蟆。

蛤蟆正等着苍鹭开启一段冗长的训诫,可什么动静都没有。蛤蟆忍不住开口问道:“你不打算告诉我怎么做能好受些吗?”苍鹭没有回答,而是问蛤蟆为什么来做咨询,咨询费谁来付?

蛤蟆心想:“我就知道,和所有人一样,就只关心怎么挣钱!”

“是我的朋友让我来的,他们在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至于费用你完全不用担心,他们会搞定的。”

随后,苍鹭的回答完全出乎了蛤蟆的预料,他说:“你的朋友让你来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而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在我看来,你的朋友才是我的来访者,而不是你。如果连费用都是由你的朋友支付,那我们的咨询就到此结束吧。”

这把蛤蟆激怒了:你不能这么做,我来做咨询,可你什么建议都没给我,你到底想要怎样?

苍鹭回应道:只有当你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了取悦朋友来做咨询的时候,我们的合作才能真正地开始。为咨询负责的人只能是你,而不能是任何的其他人。

这番话让蛤蟆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起责任。这是一次“合作”,自己是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那个被动的,坐等受教的人,不是那个等待着咨询师的指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的人。 

蛤蟆明白了,与苍鹭建立了合作关系,也确定了之后咨询的时间与费用。

以前的蛤蟆要么就是一时冲动,经常为自己的轻率感到懊悔,要么就是问朋友该怎么办,直接按照朋友说的去做,将自己的责任完全抛下。

而这第一次见面,苍鹭就让他“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也只有如此,好的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这和我们之前解读过的《被讨厌的勇气》与《了不起的我》开篇所强调的第一原则是一模一样的: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是自由的,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有得选,对自我的掌控权从未旁落,一直都抓在我们自己手里。

“我现在真的是没办法啊”这是最常出现的一句抱怨。

我们把眼前的不幸,归结于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糟糕的人际关系,领导的刁难,职业上升的瓶颈等等,当我们把问题归结于外部环境的时候,我们就坦然地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然后高喊一句“我也没办法”之后,安心地躺下。

作为一个受害者哭喊着抱怨,远比承认自己有得选,承认责任在我要容易的多得多。

还有一种抱怨是对未来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等高考完就好了……等毕业了就好了……等找到工作就好了……等我升职了就好了……等结婚了就好了……等有了孩子就好了……等孩子高考完就好了……”这个谎言可以一直欺骗自己下去,把一切的责任和期待全部推给未来,只是最大的问题在于,现在我要怎么办呢?

“当我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就说明我已经不喜欢现在了。”那当下的我该如何自处呢?要怎么快乐地度过当下呢?

人生从来都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地而飞速行驶的列车,因为终点是所有人都不愿去往的坟墓。人生一连串翩翩起舞的刹那,舞蹈本身就是目的,不停舞动的每一个瞬间就已经构成了完整的人生。

一切的一切都从拿出勇气,承认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开始。

苍鹭医生通过:“你的咨询费只能你自己出。”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把这一点教给了蛤蟆。

当苍鹭把蛤蟆送到咨询室门口时,蛤蟆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坚定地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从事这份工作了。


抑郁的原因


一周之后,约定的咨询日到了。两人坐下来,这次苍鹭先开口:“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蛤蟆不假思索地就给出了回答:“我很好,谢谢。”

这看上去就是一次平常的寒暄,我们也习惯了用“我很好谢谢”来进行回应,用下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认真地观察我当下的感受。

“你的感受真的好吗?”苍鹭再次认真地发问:“假设我们有一个感受温度计,1代表非常糟糕,10代表非常愉悦,你给现在的自己打几分呢?”

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之间做了标记,并坦言道在朋友们来家里找到自己之前,曾有过想要自杀的念头。

把这件事情说出口让蛤蟆自己都感到震惊,但也如释重负。他完全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生活过得一团糟,情绪长期低落,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说出了不开心的原因:

“都是因为朋友们对我不好。”

“河鼠经常指责我爱吹牛,邋遢,年纪大的獾也总是当着众人的面严厉地批评我任性胡闹,讨人厌。而当朋友们生气,投来批评与指责的时候,我就会极大的认错道歉,并且保证改过自新,反正无论如何,只要让朋友们重新喜欢上我,我怎么做都行。”

蛤蟆越说越难过,像个孩子一样地哭了起来:“你能明白我为什么感觉悲惨了吧,他们对我不好,但这并不是我的错。”

苍鹭面对哭诉的蛤蟆,不断地引导他:“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你仔细回想一下,这种状态是不是似曾相识。”

“好像是的,这种感觉很悲惨,很内疚,还备受责难……在我小的时候,被父亲责骂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觉!”

苍鹭说:一样的感受,是因为你都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之下,我并不是说你像个孩子一样的幼稚,只是说你的感受跟孩子一样。


儿童自我状态


所谓的“儿童自我状态”是人们行为与感受的内核。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情感,而基于这些情感所形成的行为模式,就成为了自我最最核心的一部分,定义了此后一生的行为。正因如此,我们长大之后,遇到某些特定情况的时候,就会激发自动的反应。

所以“无论年纪多大的人,只要进入到儿童状态之后,他的行为与感受就会和小时候如出一辙。”

那些与生俱来的情感,就好像是红、黄、蓝三原色一样,随着我们长大,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会不同,就好像是把这三原色混合在一起调配出了完全不同的色彩,但是最最基本的三原色是不变的。

这“三原色”是快乐、深情、愤怒、悲伤与恐惧,这些是不需要学习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它们加在一起就构成了“自然型儿童”,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除了与生俱来的自然型之外,儿童自我状态中的,另一半叫做适应型,是孩子为了适应父母而形成的行为模式。

父母对孩子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我们当然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但父母也是人,也会有情绪上的波动,有的父母宠爱多一些,而有的父母则严苛多一些。

而孩子肯定还不会用逻辑思考去想明白这些事情,他们从经验中获得一套生存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周围的人。

孩子在最初的时候,所形成的这套行为习惯,就像是原子核一样,而今后的成长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与发展的。

尽管之后在学校里,在社会中,在职场上,许许多多的事情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是应对父母的最早经历,塑造了我们人格的雏形。这就是儿童自我状态中的另一半:“适应型儿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在一个小星球上只住着你和另外两个人,他们的身高比你高一倍多,你的一切生存和情感需求都只能依靠他们。他们通常对你很好,你也以爱来回应他们。但他们有时会对你生气,你弱小又无助,该怎么办?

如果是你,你可能会像蛤蟆一样的希望得到一艘宇宙飞船,以最快的速度逃离这两个家伙。

但如果无法逃离呢?那就只能忍受,然后努力地学习去应对这个特定的环境,去应对这两个人所有的情绪,无论好坏。

没错,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所处的状况。而理解童年是我们理解自己的关键,这条线索,贯穿了蛤蟆与苍鹭合作的整个过程。

儿童的行为模式


苍鹭的话,让蛤蟆重新拾起了被遗忘许久的童年往事。

他的父亲非常的严苛,经常为各种事情训斥蛤蟆,慢慢地蛤蟆就觉得父亲永远是对的,而自己总是犯错,父亲的训斥也变得很合理。

而她的母亲,也曾非常地宠爱自己,但是她对自己的丈夫唯命是从,就像是结婚前听命于她自己的父亲一样。母亲很在意父亲的脸色,生怕他不满意,所以他也遵循丈夫严苛的育儿观,对蛤蟆也渐渐收起了慈母的一面,拥抱蛤蟆的次数也少得可怜。

小时候的经历,才是蛤蟆现在悲伤抑郁的原因吗?

想到这些,蛤蟆内心的愤怒正在积累,强烈却无力。他都还没想明白自己到底是在对什么发怒的时候。愤怒很快就变成了内疚。因为在愤怒之余他也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了很多很多,他现在住的漂亮庄园是父母留下的,还有一大笔钱,让他过着富足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已经去世一段时间了,他怎么能生他们的气呢?

苍鹭点破了这一点,问蛤蟆:“对于父母你一定感到非常愤怒吧?”蛤蟆说自己从来都不会对别人发火。

“愤怒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绪,它不会凭空消失的。”

面对父母的严厉挑剔,孩子能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行为,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更加的柔和,以便于生存。

小蛤蟆他会遵照父母的意愿,同意他们的想法。为了让父母对他满意,总想着取悦父母。为了安抚父亲的坏脾气,几乎做任何事前都会先道歉。

说到这里,蛤蟆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现在应对朋友的反应,与小时候应对父母的反应如出一辙,童年时期的强烈感受无可避免地塑造了我们成年之后的行为模式。

另外还有依赖,弱小无助的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成长的本质就是最终要打破这种依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但是很多人并没有完成这一转变,而是把依赖的对象从父母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就像是让朋友为自己做决定,而自己完全放弃承担责任的蛤蟆。

顺从、取悦、道歉、依赖,蛤蟆就和每个孩子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自己,应对父母,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

愤怒的表达方式


那愤怒去哪里了?之前我们就说,愤怒和快乐、深情、悲伤与恐惧一样同为我们的基本情感,是所有人调色板上的三原色,是塑造个人行为的基本要素。

那为什么蛤蟆会和我们很多人一样,不会轻易地对外人发火,只是因为我们逐渐长大,变得成熟了吗?或许不是。

试想一下自己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掌控,要完全依赖他们,当愤怒遇到了绝对的权力会发生什么?

那就是我们学会压抑自己的愤怒,但愤怒是最基本的情感,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所以我们或者是学会了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就像是一个煤气罐,因为内部压力不断增大而逐渐发烫,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怎么泄压?一种办法是把阀门直接拧开,让气体喷射出来,这就是有些人应对愤怒的方式,找到一个目标瞬间将怒气释放出来。但这非常不利于人际关系,会给别人带来伤害。

还有一种办法是把阀门打开一点点,就像我们准备打开高压锅一样,让膨胀的气体慢慢地释放出来。别人几乎察觉不到,也不会让人感到不安。

我们小时候撒泼,耍性子就是愤怒且无助的表现,因为孩子不能用攻击性地释放怒气去应对大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无理取闹”。

还有像是怄气、冷战、生闷气的人,总是阴沉沉地绷着脸,安静得反常,这是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最典型表现。

儿童释放自己的愤怒,向外比较强烈的方式是任性、怄气、撒泼和叛逆,而如果是向内的方式则是郁闷、拖延、厌烦和退缩。

每一个人为了适应自己童年的特定情境,产生了不同的模式,而所有的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受危害。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他有多大程度上是在无意识地重演自己童年时的行为模式呢?

到这里蛤蟆沮丧地说:“原来自己这么多的感受和行为,都源于我处在儿童自我状态,我感觉很糟糕,讨论了这么久,我发现自己大半辈子都非常的愚蠢,我应该怎么做呢?怎么样才能学会当一个成年人呢?”

苍鹭面带微笑地说:“等我们下一次见面的时候怎么样?”


总结


第一,把当下的不幸归结于外部环境,作为一个受害者哭喊抱怨是容易的,承担起责任,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是困难的,但只有这样,好的改变才有可能发生。人生总有不如意,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变得更好。

第二,苍鹭通过让蛤蟆认真观察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出了“儿童自我状态”的概念。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行为感受的内核,是自我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当一个人进入自我状态之后,就会和小时候的感受行为如出一辙。

第三,“儿童自我状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自然型儿童”由快乐、深情、悲伤、恐惧、愤怒,这些与生俱来的情感构成。是人生调色盘上的三原色,尽管在后来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情绪反应各有不同,就像是完全不一样的颜色,但是构成这些颜色,最最基本的三原色是不会改变的。

另一部分是“适应型儿童”,父母对孩子来说,就是无法逃离的仁慈的独裁者,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为了应对父母,孩子发展出了一套生存策略。顺从、取悦、道歉和依赖。而这套行为模式就成了我们人格的雏形。

仔细想想,现在自己应对周围人的方式,是不是与儿时应对父母的方式如出一辙。童年时期的强烈感受无可避免地塑造了成年之后的行为模式。

第四,愤怒这一基本情绪,当面对绝对的权力时被压抑了,我们学会了不带攻击性地发火。儿童释放愤怒的方式,向外的有任性、怄气、叛逆,向内则是郁闷、拖延和退缩。所以当一个成年人陷于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大程度都是在无意识地重演自己童年的行为。理解童年,就是理解自己的关键。

您的每一次“赞赏”与“在看”,我都认真的当作是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